烦请督促我的游戏功课喔!

你怎么证明你不是机器人

楼主,我看你在论坛和微信公众号上都更新这一系列笔记很勤快,不过似乎没有得到多少读者。
其实和你差不多时间开始写游戏笔记的其他几个博主都已经挺火了,连微信小游戏公众号「做个小游戏」都转载了他们几位的文章。

所以我个人建议是,你调整一下自己笔记的方向,以 「多数读者希望看到什么内容」为角度来构思文章,每篇文章的结构也不要像现在这样太散了,应该每篇只讲一个主题,挖掘得更深入一些,有自己思考和独到的见解,这样或许能帮助你获得更多读者。

3赞

你想要什么样的证明? 手动狗头

很开心你用心观察了,还给出了很中肯的建议,感激;我可能在寻找内心杂乱和秩序的平衡吧,另外,写作的功夫确实还差很远 T.T

游戏夜读 | 什么是黑色一分钟?

黑色星期五,有很多种解释:美国圣诞促销、A股大抛售、电影名、音乐名……

那么,问题来了,黑色一分钟是什么?

这里说的黑色一分钟,指的是游戏玩家尝试安装、点开游戏的最初一分钟,发生在他们成功下载、获取游戏后。之所以被戏称为“黑色”,是因为这开头的几分钟内,玩家的流失情况通常非常严峻,就连资深的游戏制作人也可能束手无策。解决问题之前,得先试图了解问题嘛!虽然很难解决,但不妨碍游戏分析师们“庖丁解牛”。游戏分析师也比较擅长这个。

首当其冲,是“兼容适配”的问题。其次是“落差感”,主要是来自广告宣传带来的印象,和真实的画面、风格、玩法的对比。对于一款具体游戏的具体版本,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内,兼容适配类的流失,主要的原因自然是由设备、系统引起的。解决的方法就是根据最新识别的设备、系统问题,再次深加工,让问题能在另一个时间段、另一个具体版本里得到解决。

具体来说,有三个方面的问题:安装,启动,报错日志。前两个是从流程的角度分析,报错日志则汇总了各类问题的具体表现。安装失败,自然就无法继续游戏了。成功安装之后,在启动游戏的过程中,或多或少都会有延时。启动延时过长,那就会令人失去等待的耐心,自然就让玩家无法继续游戏了。造成启动延时过长的原因主要就是读取、计算、存储这三个方面,具体的性能指标有:设备型号,系统版本,CPU占用,内存占用,本地文件读取速度,网络速度,画面帧速,硬件温度。报错日志会涉及到具体的闪退、黑屏、UI界面异常、数据异常等。

当一个玩家顺利度过了“黑色一分钟”,算是真正步入游戏开发团队给大家准备的“大逃杀环节”了。不论是哪一款游戏,能玩到最后的,或者是过程里不断流失的,都是了不起的玩家。一个问题不禁脱口而出:离开一款游戏,需要理由吗?

文/良宵听雨。授权“游戏夜读”发表。

游戏夜读 | 2020周记(5.24-5.31)

虽然“周记”两个字太短,不能概括出这段时间的内容梗概,但是却表达了拖更作者的一种“求生欲”。因此,经过一番挣扎后,还是决定继续沿用这个标题形式!其他不表,马上进入这一次的概括能力锻炼环节。

有关注到三个方面的内容。

首先是AI相关的。是世界变化的太快,还是宅在家里忘记了四季的变换?除了被嘲讽没有披露“如何连接大脑”的关键技术外,人造3D眼球技术是呼之欲出了!《吃豆人》已经发布40周年了!还出了强化学习相关的人工智能复刻版本。对比任天堂在售的一款大热游戏带来的持续热度,索尼近期曝光了一项AI作曲的技术专利。前段时间,索尼还入股了B站…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大厂对于产品和用户这两个方面,从来都不会松懈啊!

其次是有关“成瘾机制”的讨论。一般来说,成瘾性是由随机性产生的。具体来说,快速反馈、目标渐进、心理补偿、社交需求、个性选择等配套机制,共同促成了最终的“沉迷”。

稍微展开说一下。一方面,成瘾机制有关人类心理和行为,不局限于游戏。另一方面,成瘾机制本身和相关的理论,经常在“游戏化”、“成瘾机制”、“学习强化”等话题中被提到和应用。很难用科学的方法把关系讲得清清楚楚,但有一个人的研究成果是绕不开的:斯金纳(B.F.Skinner,1904-1990),美国心理学家。他于1928年赴哈佛大学学心理学。当时,哈佛大学刚刚建立了一个行为心理学的专业,他后来研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――斯金纳箱(Skinner Box),并提出和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、程序教学方法等。

最后是看到有小伙伴在着手翻译《电子RPG百科全书(The CRPG Book Project)》。该书起源于游戏爱好者Felipe Pepe在2014年发起的CRPG游戏史众包活动,已经吸引了超百位志愿者的加入。现在网上公开流传的是于2018年发布的第一版电子书,500多页,收录了从1975年到2015年的数百个CRPG作品。独立游戏网站indienova曾整理过游戏古登堡计划翻译的系列文章:电子 RPG 小史专题。

好了,以上就是这一次概括的全部内容了。
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坑那么多,怎么办才好呢?欢迎讨论,感谢督促。六一快乐,下次再见!

文/良宵听雨。授权“游戏夜读”发表。

你很强,很输出这么多内容,还是挺羡慕的

已经停了半个月了:2:

已经停了一个多月了:walking:

是的呢,催促功课了呢

不知不觉都一个多月了吗:2:

谢谢你的留言和鼓励ヾ(≧ ▽ ≦)ゝ

啊!是啊……

时间真快……

感觉写的挺专业的,就是太长还没看完,有时间再看

好的 看兴致的

游戏夜读 | 如何分析游戏体验?

下班的地铁上,运气不错,有个座位,放空无事,于是拿起手机,点开了一个消除游戏。眼前小小屏幕里的花花绿绿,还有听不太清楚的音效,以及惊喜弹窗的震动感,让这个忙碌了一整天,脑子已经有点晕的小出纳,暂时卸下了疲惫,嘴角时不时上扬。因为在终点站之前就得下车,所以她时不时会回过神来,仔细聆听距离下车还有几站。

游戏体验在这样略折腾的短途旅行里是最要经受考验的了!

游戏体验的碎片化,就像其他领域的碎片化一样。最优的选择,是只利用碎片的时间,做该时间段内可以完成的事情。倘若阅读、写作、写代码、绘画,这些需要时间思考、实践、再三推敲的事情真的变成碎片化,那成效也会大打折扣。

不论是碎片化,还是长期专注,体验是一套完整的感受,而非只言片语的评价之词。游戏体验是一串游戏行为的感受。或主动,或被动。体验本身是感官在经历变化,是在感受时间的流逝。从变化前到变化后,即是所谓的完整和真实。

体验不是凭空想象的,但凭空想象却是体验。分析体验是个苦差事。

导游的工作,看似愉悦,实则异常艰辛。分析体验也是如此。良辰美景、破落户,都得经历,开心、难过不能全身心投入,得留着一丝气息保持冷静用作分析。几乎无法酣畅淋漓地玩游戏,得留心自己的情绪,自己的眉头,得时刻关注自己的小心脏是如何在扑通、扑通地跳。好在现在有不少设计精密的仪器可以监测身体特征,比起自我折磨,算是轻松多了。

文/良宵听雨。授权“游戏夜读”发表。

又快一个月过去了,催更催更

预计放弃治疗了:14:

游戏夜读 | 什么才值得纪念?

在这个视频为主的时代:小视频随处可见,用一台手机便可开启随时开启直播,通话键总有打开视频的提示。就像刚学会说话那会儿,一切都那么新鲜!只是时光流逝下,这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料们又有哪些是“历久弥新”的呢?

做视频就如同学走路,邯郸学步是一个方向,还有其他更个性化的方向,比如“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无路可走”,再比如“大路朝天,各走一边”,还比如“阳光大道,携手并进”。

只是,做出来的视频却似乎跟走过的路不太一样。

是不是这样呢?走过的路是实实在在的,就在地球的某两个点之间,起点很明确,终点也很明确。视频作品当然有第一个,也有最后一个,具体可能是作品告一段落了,又或者是作者出了变故,总之,视频跟“路”的相差甚多。

那做出来的视频跟书籍、语言、八卦像不像?

有点像了,因为都承载了很多的信息,是传递、分享信息的媒介,还融入了视频剪辑、音效、字幕等专业技巧和智慧。要是随口说的话,没有录音就难找回,视频是已经被记录的。以前,一本书从形成到出版往往不容易,但有了博客、微博后,情况就变得不同了!同期还出现过轻博客的工具等等。关于书籍,已经有很多的平台和方式,不用就职于出版社,自己就是编辑社社长了!这是要人人皆可出书?

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,本就是如此!

信息共享、经验传承,靠得就是语言、文字、书籍,看来以后还有音频了。觉得视频颇奇怪,就像印刷术初期对实体书的惊讶吧!也像面对洋洋洒洒的电子书而不知所措!慢慢适应即可。

终于打消了面对视频的困惑!

那也就能更好的回答“什么才值得纪念”这个问题了。

表达是一种自由,也是一种责任。说话、写书、做视频、写游戏,皆是如此。处处可开放的同时,在各种线索、情绪下,也必然会有这样、那样、不怎么样、很强大、或弱小的奋斗、方向、指引、束缚、奋斗、目标、信仰。

文/良宵听雨。授权“游戏夜读”发表。